關於照顧
我對於當代醫療場景中懸而不論的療癒、醫病關係、主觀經驗感到興趣,思考著是否能有更有建設性的社會科學途徑來進行突破。在當代的醫療情境中,技術以及自然科學式的疾病模型為實作的基礎,而在此典範以外的理解並非實作者邏輯所在。因此上述的課題若無法與實作的基礎,也就是個體的物質性作有效的對話,實作者所看到知識本體中的「有效」,往往不包含了療癒、醫病關係以及主觀經驗中的真實,因為其無法被技術所用。而照顧就是重要的一環。
生活空間中的身體在醫院診間當中是不可見的。即便醫師能夠透過醫學所建構出來的生物醫學的疾病模型,透過定量的藥物在其上進行調控進行,具體的飲食操作、生活習慣仍然需要放回定病人所處的位置,與病人所處其他社會關係中的策略進行競爭。身體並不是單獨能夠透過生物醫學的模型就能解構,它飽含了時間所積累的各式歷史與社會中的寄存的成果,也就是無意識中積累了實作慣習,而這樣的慣習可能是和患者的生活環境是無法分離的。
在宅的場域當中,家作為一個醫療發生的場域,不同於醫院為了要持續的維持流程運轉,其本質為了日常安排的秩序空間。而因此,即便是醫療團隊要進行各式表單上的操作,都需要事先聯繫以及協調,並且需要看見以至於因應「醫療」實作所面臨到的病痛本質。在這個場域當中,各種客觀關係都有可能展演。對於藥的認識更貼近於實作本身(例如其所承載的親情之脈絡)或是社區中對於醫藥的使用方式以及評價,而非限縮在機轉而侷限在疾病模型本身。醫療人員所俱有的慣習,因為場域所需的策略不同,得以讓原先所俱有的不同社會身份所帶有的慣習(例如護理長同時為基金會的長期志工、同為女兒)協調,而俱有更多的理解可能,進一步有效地影響患者的病痛日常實作(吃藥、就醫、飲食等)。